top of page
搜尋

这个词是谁想出来的?


原创 公民于平 鱼眼观察 2023-02-15 11:41 发表于江苏

最近,“超额储蓄”的话题引发多方热议。 中国人民银行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居民存款多增在2022年表现已经非常明显,去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远远高于2021年(当年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 对于居民存款的飙升,许多专家和媒体表达了担忧,他们将将居民存款看作一个亟需开闸泄洪的“蓄水池”,呼吁把居民超额储蓄更多转化为消费。 其中,证券时报今天在头版发表题为“多管齐下引导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的文章,文中提出,“如何让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有关方面可择机降低利率水平……促进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证券时报的这篇文章传开后,迅速引爆了网友的情绪。某讨论贴下面一个点赞最高的网友评论是:存点钱不够你们惦记的。 我个人很反感“超额储蓄”的说法,这个词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它其实很具有误导性,而且与事实不符。 我国居民存款节节攀高,当然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居民存款“超额“,未免夸大其词。 居民存款高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两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这种增长是不均衡的,大多数工薪阶层,收入的增长其实很缓慢,在疫情三年中,许多人甚至饭碗都成了问题,真正实现存款高增长的,是那些高收入群体。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山西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但是山西的人均住户存款,却高达9.48万元,位居全国第五,与经济大省江苏几乎平起平坐。 是山西人民都很富裕吗?显然不是,真实的原因是,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大量的矿老板,以及相关产业链的人靠资源致富,他们的财富增长,使得居民储蓄水平水涨船高,其他工薪阶层其实是“被平均”的。 第二个真相是,中国居民存款的不断增长,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负债的更快增长。 对此,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可谓一语中的,他说:“中国居民的负债太高了,赚100块钱要拿15块来还债,加上房贷可能超50块要拿来还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137.9%,这个数字在全世界属于偏高的水平。由于房价的居高不下,上亿家庭都背负高额的房贷,更不应说还有车贷,消费贷款,以及突发疾病、突生变故会让家庭陷入负债困境。 所以,如果将居民储蓄和负债相抵,很多家庭恐怕都资不抵债好吗,何来“超额储蓄”一说? 没有人不想过上随意花钱买买买的美好生活,但问题是,大家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能消费。 毕竟,小孩教育要花钱,买房买车要花钱,看病要花钱,养老要花钱……未来这么多花钱的地方,如此一来,大家只有拼命存钱了。 经济要发展,消费要拉动,当然没有错,但总是惦记着民众的钱包,甚至提出通过降低利率等方法,逼他们花钱,这无疑开错了药方。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我不由想起一则寓言: 北风和太阳比试谁的本领高,这时过来一个赶路的人,身上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北风和太阳两个人就商量 道:“哪个先能叫这个赶路的人脱掉厚棉袄,就证明他的本领大。”接着,北风就使好大的力气使劲地吹。谁知道,它越是吹的厉害,这个路人就越发将厚棉袄裹的结实。到后来,北风没有办法了,只好停下来。此时,太阳出场了,温暖阳光的普照之下,路人感觉浑身炽热,很快就把棉袄脱了下来。

1 次查看1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知局限,知进退,知光明

原创 莫少儒 认知演化论 2024-02-23 18:47 广东 1/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孑然走进昆明湖深处,遗书只有十六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这是一次从容的陨落,以平静而又悲壮的方式,一位美学大师走向精神之圆满。迄今为止,我坚持认为王国维先生之美学造诣当属中国第一,且完全看不见第二名。 这不是王国维第一次自杀。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驱逐溥仪出清宫。王国维

冯骥才:掩盖历史错误,跟有病不治是一个道理!

本文源自腾讯网,原发《北京青年报》,采访者:朱玲。本文原标题《历史更需要反思,但我们做得不够》。受访者: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本文转自公号新哲学之路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就怕记不住教训 北青报:去年,您的《一百人的十年》再版,这本书写了没经过文革“十年”的人对那段历史的态度。这些年轻人,在对历史的

五道口秘书帮的覆灭

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遛弯儿,大家都知道有两件必须“打卡”的事。 一是排队品尝“五道口枣糕”;另外一件就是瞻仰一座神奇的地标建筑,川流不息的人群往来经过,总有人不住抬头边看边喃喃“五道口”。世人更是为她冠以无出其右的盛誉“金融黄埔”。 没错,这座神奇的建筑就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教学楼。 五道口这个地名,在金融圈内如雷贯耳,是很多财经类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早期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后来几乎都成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