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物性品质与人性情感的时代言说

文/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图/ 部分网络


传统雕塑的传承与发展,其主旨在于使它成为活的艺术,而不仅仅只作为博物馆的藏品为观众所欣赏,这就需要传统雕塑的当代转化。雕塑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其本质在于物性品质与人性情感的契合,并以时代语言进行言说。作为中国传统雕塑而言,物性的品质是物像的具体载体本身的性能与特质,也即具体的雕塑材料和工具所决定的具体的物像的结果及其可能性。这就需要对时代前提下的材料和工具,有系统的、科学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作为当下视廓中的中国而言,材料与工具随科技的发展有极大的可能性和自由度,因而在这一层面上,传统雕塑的现代转换首先就是材料与工具的拓展。 


△ 原始陶塑造型


△ 青铜器造型


早期的原始社会里,雕塑造型所能获得的材料与工具多直接源于自然界。石器、陶器、粘土、木材、骨、贝壳、鹿角等材料被广泛地使用,这些材料以及加工工具制约了传统雕塑造像的特征,因而其造型都简朴自然,高度概括。其后,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国在生产力逐步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历史进程中,铜质、铁质等材料的运用和工具的发明使雕塑造型更趋丰富,自夏商、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及至秦汉乃至后世的兵马俑、画像砖石、神道仲俑、飞檐神兽、道神佛尊造像均展现出繁荣景象。时至今日,中国传统雕塑常用的材料依旧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增添了许多的新材料。新材料、新工具使得雕塑设计制作更为便捷,成型方式、造型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一些高科技的技术也被引入到传统雕塑的工作中,比如3D技术、数码及影像等。除了传统雕塑的材质、工具的更新与丰富,西方写实雕塑传入中国也为中国传统雕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养分。而传统雕塑从以往师徒手艺传承的行业模式,增添了高等艺术院校的建制实践与理论并重的雕塑教学模式。




△ 吕品昌《中国意象》







△ 吕品昌《中国写意》no.44  铸铜及古陶瓷 95×60×90cm(展示面积300x300cm) 2015年

就传统雕塑而言,原始社会对祭祀、生殖崇拜等的需求及至农耕文明中承教化、教人伦的社会功用,均是对其时代意义下的人之为人的人性情感、社会伦理等的承载与言说。天地祭祀、神道墓室,以及摩崖石窟、道观神庙,常是皇室贵胄组织进行开凿与塑绘。展现统治阶级意识的雕塑大多出现宏大、雄伟、肃穆庄严等特征。造像者只是统治阶级宣扬自己意志的工具,很少能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所体现的大多为农耕文明下的皇权道统、家国天下的集权意志。而民间普通百姓所进行的神祇塑造、祠堂牌坊、蹲狮门神则是对家庭合睦、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诉求。在现当代中国语境之下,人有着与之前历史情况下不同的欲求,因而对于人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社会物质的丰富、交流交通的便捷、文化思想的自由使人类的情感表达和需求更为自由化、个性化,也更为关注个体的感受与思想的表达。因而当今艺术创作的关键,还在于创作主体,在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思想深度以及渗透作品之中的人文关怀。创作者与材料的对话并借助形式与空间语言进行表现,才是当代雕塑创作最核心的本质。同样,传统雕塑的当代转换的主旨在于展现、传达当代中国人的人性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雕塑要成为活的艺术,不仅在于对物性品质的把握、人性情感的表达,还在于要用时代的语言进行言说。艺术的存在不仅在于创作者所创作的具体物像,也在于欣赏者对此物像的欣赏和解读,创造者和欣赏者可以在作品的欣赏和感知上不完全同步,但是也应该让欣赏者获得一定的美感,这也是艺术品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而以时代的语言进行言说,正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达成审美共情的重要通道。


传统雕塑的传承与活化,并非简单的复古和临摹,更重要的在于在时代语境之中,以当代中国的物质材料、工具为基础,以表达当代中国人的人性情感为主旨,以当代中国的艺术表达语言为手段,进行当代转化,才能真正使传统雕塑在当代的中国获得传承与发展,并焕发活力与生机。



吕品昌《朱熹》花岗岩  高2460cm  2016年 福建武夷山 →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1983年,南非医生和保险公司的协议,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原创 Lydia朱礼平 以下图略 2014年摄于南非克鲁格国家森林公园 一、起源:一个拯救生命却救不了经济的医生 1983年,南非开普敦的一家医院里,一位刚刚做完心脏手术的女患者正在和她的主刀医生交谈。这位医生名叫马里尤斯·巴纳德(Dr....

 
 
 
周小舟之死,令人悲伤!

来源:党史博采、合众声、老知青家园 毛泽东与周小舟 作者:孙国林 写在前面: 在庐山会议上支持彭德怀而被贬黜的前毛泽东秘书、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1962年6月来到广州,担任中科院中南分院副院长,不参加党组会议,排最后一名。...

 
 
 
医学博士:肿瘤越来越高发,我们究竟被隐瞒了什么?

本文作者:罗大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曾在CCTV《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大国医》、《名医是这样成名的》系列 以下图片省略 我吃素,不是因为宗教,而是从医学的角度。 这里,我和大家聊聊素食的事儿吧。 原因是,现在的肉问题太多了。...

 
 
 

Comments


nandos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服务侨社,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凡本网转载的内容,若版权人或作者不愿被转载使用或内容错误,请联系通知我们以便及时更正或删除。

Copyright ©2020 by 南非百事通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