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富差距,到底多大?
摘自:赵董专栏 作者:赵董

根据相关数据报告:中国财富总量790万亿,其中国资360万亿,占比45.6%。1%的富裕群体财富290万亿,占比36.7%;9900万中产阶级财富110万亿,占比13.9%;剩下30万亿人民财富13亿群体,占比3.79%。 这是什么概念?460万富裕阶层,人均拥有6300万资产;9900万中产阶级,人均拥有111万资产;剩下13亿无产阶级,人均资产仅2.3万。 最富裕阶层的人均资产是无产阶级的2739倍,中产阶级的人均资产是无产阶级的48倍。 如今我们打开手机电脑,看到的都是豪华生活圈,吃海鲜、喝红酒、开豪车、驾游艇,年薪随随便便上百万上千万。 大众坚信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子,而世界的另一面却被屏蔽pass。 殊不知,中国的贫富差距,早已远超我们想象。 中国贫富差距到底多大?有一个衡量贫富差距的经典指标,叫基尼系数。 这个数据在0-1之间,越大贫富差距越大。通常把0.4作为“警戒线”,大于这个数就会出现贫富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 然而,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6-0.47,且已经超过美国的0.45、英国的0.34、加拿大的0.32和韩国的0.35。 总体态势就是:上层收入增长最快,中产阶级缩水,底层越来越穷。 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歧视,行政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 这其中也包括城乡收入差距,至今为止,城市的人均收入仍然是农村的将近3倍。 每10个在底层打拼的人中,有8个可能是“农村人”,但在每10个精英层中,只有2个是“农村人”。 除此之外,居民财产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主要跟房价有关,以前房产大约占居民财产55%份额,现在已经超过了70%。房价一上涨,有房和没房的人财产差距就扩大了。后来在疫情的冲击下,居民财富基尼系数更是直接上升到了0.704。 而且,自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性开始放缓、财富的代际传递加强,阶层固化风险也在不断扩大,机会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寒门翻身变贵子越来越难了。 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大家努力工作就能赚钱的,现在没点运气或背景、人脉,在存量博弈背景下,几乎没有任何上升的机会。 回头看看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各种媒体报导,先是易烊千玺的“小镇做题家”,后是“江西周公子”炫富事件,再是公司“月工资8万块”,根本原因就是阶层固化。 富人享尽资源,穷人却不得翻身。 以年入2800元作为基准,中国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挣扎在温饱线边缘。还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块钱。这里面包含几百万的城市清洁工,3-4亿种地的农民,还有大量的工厂流水线工人,以及规模庞大的打零工的、摆小摊的和物业保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中国,穷人依然占大多数。中国仍有6亿人没喝过咖啡,有5亿人没用过马桶,有10亿人一生都没坐过飞机。更应高度警觉的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 一个社会真正的进步应该是全面的进步,而不是少数人的光鲜亮丽。 而且,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渐远,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更多,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复杂、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计。 9亿低收入人群的增收问题,2亿农民工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公平分配制度的构建问题,每一项问题的解决都是复杂且艰难的。 但毛主席说过:我不想有一天,在中国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再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者。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