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芳:“大食物观”是走向富裕的必然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 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大食物观”。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此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当前环境下,我们更要讲食物安全,而不仅仅是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常常等同于主粮安全。主粮安全很重要,但不够,还有很多东西和主粮一样重要。在“大食物观”之下,主粮、“副”食都要抓。保障老百姓的饭碗,不仅仅是过去的主粮安全,而是要保证整个食物安全。“大食物观”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了主粮的重要性,强调主粮和其他食物的均衡发展。 从“粮食安全观”到“食物安全观”,不仅仅是思维的改变,也是要求抓农业时注重主次、主副搭配,考虑农林牧副渔的均衡发展,这将对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保障,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解决温饱,走进小康,走向富裕,近20年来,我国畜牧、家禽、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老百姓的食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促进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大食物的发展减轻了主粮的压力。我们讲粮食安全一定要防范别人在主粮上、种业上“卡脖子”。历史经验显示,国际上往往是主粮相对容易囤积居奇。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常常利用危机操纵主粮价格,低囤高卖,危害很多国家的粮食主权。而食物安全相对于粮食安全,应该说更安全了,所有的食物安全都会统筹考虑。因为它更强调均衡,多头并举,难以人为操控,可分散主粮的风险,可对冲主粮“卡脖子”的危机,更能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来源:《长江日报》“大家小文”栏目2022年3月11日;作者: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长江日报记者周劼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