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唐僧曾立下一个宏愿,遇庙烧香,见佛拜佛,遇塔扫塔。 在经过祭寒国金光寺的时候,遇到明珠被盗,僧人含冤。 唐僧便在塔前许下心愿,希望尽快找到宝珠,为僧人洗刷冤屈。 许过心愿后,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二人,各拿着一个扫把,各端着一盏琉璃灯,打开塔门,从第1层,一直扫到了第12层。 我们一般扫楼梯都是从上往下扫,只有这样,灰尘都往下落,最终才能扫干净。 但是唐三藏扫塔却一直是从下往上扫。 原著如此,电视剧也是如此。 这不是错误,其中蕴涵的是中国人一种修身的法门。 总结成十二字,即: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 01 起点低 所有的修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每个人的起点都很低,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 这并不可耻,大家都是一样的,承认这一点,才是进步的开始。 清末李鸿章是朝堂的风云人物。 但是他也曾早上起不来,说话不尽诚实。 懒惰傲慢,做人不真诚。 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人愿意接纳他。 后来在曾国藩的军营里,才一点点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曾国藩自己也曾经只是一个乡下的小伙。 在考上进士之后,还是满脑子升官发财。 直到遇到恩师唐鉴,人生才开始走上正途。 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踏下身子,努力去做。 只要持之以恒,一沙一石能堆积成巍巍高山,一砖一瓦也能盖出高楼大厦。 02 当下净 唐僧扫塔的时候,由下往上. 所以灰尘一直在往下落,刚扫完下面的就又脏了。 老人说: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 这样做,是白费功夫。 但是佛家却不是这样认为的。 当下净,当下的立身之地是干净的。 修身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专注当下。 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修行的真谛,就是抛却杂念,专注当下。 未来不可得,过去不能留。 一个人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 只有做好每一个当下,人生才有领悟的可能。 很多人一心三用,干着这个想那个,到头来,反而什么也做不成。 03 回头脏 当你走上更高的台阶,再往后看的时候,发现后面的台阶又脏了。 不是你过去做得不好,而是你进步了。 当你进步之后,你再往回看,你就发现很多不足。 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全是荣耀,全是优点,那说明他在走下坡路。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修行了一辈子,应该对自己满意了吧。 但是翻开日记,依然是对自己的反思、责问。 责问自己为什么偷懒,为什么不能尽心尽力。 几十年如一日。 其实他已经比普通人做得好很多了,但是他依然不满足,继续努力,继续攀登。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学会回头看,反思自己,改正自己,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前行。 04 平常道 王阳明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公务繁忙,不能听课。 于是来找王阳明,表达自己的遗憾。 王阳明却说:凡事在事上练,公务也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是说要参禅打坐,一本正经。 而是在平常生活里,在一餐一饭里,在工作里,在穿衣打扫里。 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事情,就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做好了就是修行。 唐三藏扫塔之前,最开始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当晚,满天星月光辉,谯楼上更鼓齐发。四壁寒风起,万家灯火明。 三藏沐浴毕,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环绦,足下一双软公鞋,手里拿一把新苕帚,对众僧道:“你等安寝,待我扫塔去来。” 唐僧一路上其实扫了很多塔,对他来说只是家常便饭而已。 但是他依然足够庄重,足够认真。 依然一丝不苟。 这就是一个人的修行。 一心一用,认认真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就是修行,就是真佛。 这是一种完全负责的生活姿态,也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无论大事小事、急事慢事,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反思。 不因失误而悔恨,不因遗憾而抱怨。 一心一意,不停前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