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在北京,这群人操控娱乐圈格局40年,潜规则至今没打破 四(7-8)

大院这帮子弟里,出身最硬之一,当属叶大鹰。他爷爷是叶挺,父亲叶正明是优秀将领,母亲安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八一厂也就是拍军教片的地方。叶大鹰10岁前长于此。78年高考恢复后,他也考过北电。可惜没有田壮壮的家世和知识含量,不幸落榜。转而去考了西影厂演员培训班。 考试时,朗诵了祖父叶挺的诗,《囚歌》。 后来叶觉得自己不是当演员的料,去北电上导演进修班。就在回北京时,经人介绍,遇到了同样大院出身的王朔。那时,王朔已写出代表作《空中小姐》。这部小说,又被同样大院出身的郑晓龙,拿去拍了电视剧。 郑晓龙他爸是总后勤部的宣传部长,王朔他爸是训练总监部的教员。小时候,王朔跟他哥常去郑那个院儿看电影。78年高考,郑上了北大分校。读完回单位,那里已改为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郑一进去,从编辑干起,没多久,就升任分管制片的主任。 这期间,他看到王朔写的《空中小姐》,胆子很大,直接越级申报,拍成电视剧。王老师就这么跟着进了影视圈。 不过站稳脚跟,还得靠叶大鹰铺垫。 在北京遇到王朔后,叶大鹰就盯上了他手中的几篇小说,还给王朔讲了自己去四川拍片的故事,让王朔写成《顽主》。此后,叶大鹰四方奔走,让田壮壮的同学夏钢、黄建新拍了王的小说,自己也拿王的《橡皮人》拍《大喘气》,过了一把导演瘾。 这一来,王朔声名鹊起。恰好郑晓龙要在北视中心干出点业绩,又把王老师和一帮文青叫来,攒出一部年代爆款剧,名叫《渴望》。 当年,《渴望》创下历史最高收视率。凭借这一光辉业绩,郑迅速在北视站稳脚跟,王朔从此也瞅准了影视方向。随后,他拉上马未都、冯小刚等人搞《编辑部故事》《海马歌舞厅》,成为炙手可热的编剧。 叶大鹰那边,本来想把亲身经历拍成《永失我爱》,男主角找贾宏声,女主角找许晴,结果西影厂换领导班子,片子没拍成,他先去深圳下海经商。日后和王朔开了“文化咨询公司”和网站“文化在中国”,都黄了。 在影视圈,叶大鹰总得来说没啥突出历史贡献,后来也就兴味索然,很少出来了。 郑晓龙这边不一样,他一直致力于做电视剧。最让他在北视中心扬名的,就是90年代那部《北京人在纽约》。这是我国第一部去海外拍摄的剧,郑晓龙亲自指导。当年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办不成,尤其北视中心没批足够经费。 但最终,郑晓龙的父亲,从三九胃泰那里,一口气拉来50万的启动资金。 郑晓龙胆子很大,经常搞“越级汇报”。《编辑部的故事》被一些老干部批评后,趁着李瑞环去视察,他直接问李有没有看过自己寄过去的带子。李说,我们办公室的年轻人看了都喜欢,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50万启动资金用完后,郑在美国给李瑞环写了封信,表达自己的文化决心。三天后,剧组就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电话。

随后,郑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担保,从中国银行借到130万美元。前后算来,不到十天。 《北京人》火爆后,郑晓龙就成了北视中心的“将军”。他当年有个梦,驾驶军用吉普车奔驰在万寿路上,被一交警拦下,要查证件,自己不紧不慢摘下白手套,掸去车前盖上厚厚的灰尘,代表上将的5颗金星赫然出现。交警大惊,慌忙一个立正,敬礼致歉。 这一梦想,后来被冯导拍进《甲方乙方》。 演这段儿的那个人,叫英达。 英达读书时,经常去总政内务部街5号大院。那里有他很多同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姜文。姜文他爸是抗美援朝老兵。他所在的那个院儿,是总政宣传部、文化部的家属院。 那里面出过不少教科书上的名家,比如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再比如写《奇袭白虎团》的战地记者,宫洁民。 当年在5号院儿,有一个40多米高的烟囱,管理科长想把国旗挂上去,自己不敢上,是宫的儿子上去,还在那里走平衡木,出尽“英雄风头”。对于大院子弟来说,当英雄是唯一梦想。所以《阳灿》里,姜文又让夏雨往烟囱上爬了一次,圆了自己一个梦。 姜文当年读北京72中,和英达是好基友。后来他北大落榜,是英达踩着自行车给他送进了中戏考场,还托他爸英若诚找人给姜文辅导表演。多年以后,姜文因为看了王朔他们弄的《编辑部故事》,才演了人生中唯一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也正是通过姜文,英达跟王朔这帮人熟了,找到王朔给他写《我爱我家》。王朔当时写腻了,写到一半,把梁左介绍给了他。  可见当年,大院子弟闯入文娱圈,主要通过导演、编剧两条路,外加朋友扶持。 写作这条路,门槛是比较低的。  王朔自不用说,全国最火的编剧。尤其姜文用他小说拍完《阳光灿烂的日子》,牛逼到不行。后来他发达了,又捎上发小叶京。叶京跟他是一个院儿的,打架特猛,立过三等功。多年后,他又把王朔三部小说攒起来,拍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另外还有大院来的就是马未都,他是空军大院的。马爷上节目非常自豪,总说自己那个院儿是最牛的,连毛主席题词都是文学语言。他爸是空军总医院的政委。他插队回城后,进七机部,也就是航天工业部。 后来他和王朔一样,蹭“80年代文学热”,先进了文学圈。不过没干到底,扭头做生意。后来跟王朔搞《海马歌舞厅》,他觉得影视没意思,就撤了搞收藏去了。  还有位大院子弟,也是通过写作进圈儿的,那就是海岩。论根红苗正,他比王朔他们强多了。他是红色女特工廖菱航之孙,剧作家侣朋之子。他爸当过中央歌舞剧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二局局长、文化部艺术管理局顾问。编导歌剧《纪念十月革命》,曾受毛主席接见。 海岩当年偷偷在家写小说,写了47万字,没敢给他爸看。结果朋友认识《人民文学》的编辑,一经介绍,小说出版。  说起“朋友”,这在子弟圈儿里很重要。王老师和郑晓龙、叶大鹰是朋友,所以小说被拍了,姜文和英达是朋友,所以考中戏了… 「“朋友”,是京圈关系网的根基」  也有几个大院出身的,一开始跟他们没有过多来往。比如冯远征,他比王朔他们小一波,小时候主要任务是堵院儿外的人翻墙进来看电影,谁敢来,冲上去就揍一顿。

78年北京跳伞队招生,冯为此放弃了高考机会。结果终因为年纪大,被刷下来。当时他爸是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他想找他爸的秘书走后门,没走成。无奈之下,去当了拉链工人。后来跌跌撞撞,才考进人艺。 还有一个就是王中军,当侦察兵出身。 复员后,王中军在国家物资总局保卫处上班,后来上夜大、考文凭,又调到物资出版社,做美术设计。市场经济起来后,王就辞职从商,赚钱去美国,带着10万美金回国,加入一家名叫华谊的公司,最终将其买下。 然而,就是这家小公司,一开始客户还是些小杂志,后来却拿到了中国银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至于怎么拿下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而当王中军遇到英达,投资他的情景喜剧《心理诊所》小赚一笔后,以大院子弟为主的“京圈儿”关系网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从此,资本、编剧、导演、演员都混在一起。即便是前文所说的“文二代”,想要成名上位,也不得不受这张关系网的扶持,比如咱们的京圈格格。 你看,他们不但能获得便利。 还学会了报团取暖。 由于流量问题图片无法上传,请谅解。

4 次查看1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本质,只是“人的行为”及其互动的集合! 原创 Reckey 雷奇小屋 2023年10月10日 00:00 北京 (以下图略) 今天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

胡春华的人生轨迹

战略十年 2024-06-23 14:03 浙江 (以下图略 ) 胡春华,1963年4月生于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马岩墩村。1979年夏,年仅16岁的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1983年,胡春华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

陈道明坦言:人生走到最后,子女和老伴都不是最亲的……

来源:微笑人生 我来人间一趟,王雨缦 网上有段话这样说: 内心深处,我还是16岁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多希望有人把我揽在怀里。 但爸妈老了,孩子大了,爱人也冷了。从此不会再有人抱我,直到死去也没有了。 一席话说出不少中老年人的心声。父母再疼爱我们,也在一天天变老,终将离去;...

1 Comment


桌山樵夫
桌山樵夫
Oct 08, 2020

朋友”,是京圈关系网的根基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