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SusanKuang ,作者Susan Kuang SusanKuang畅销书作者、心理学研究者,CBT人生教练,专注于认知与情绪调节、目标管理,以及高效能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希望帮助更多人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蓬勃绽放。 作者:Susan Kuang 来源:SusanKuang (ID:susankuang2014) 美国作家杰夫·哈登(Jeff Haden)曾经在他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他祖父的。
在哈登12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匹专门用来赛马的马。当时的他很不理解祖父的这种行为,因为这匹马对于生活在农场的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之后,他的祖父就常常带着这匹马去参加当地的赛马比赛,但比赛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有一天,哈登的祖父用钱“说服”了一个不错的赛马骑士在比赛中骑自己的马。在这次比赛中,这匹马终于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名次——第二名,他的祖父也如愿以偿地站上了领奖台,拿到了一块银牌。 领完奖之后,哈登的祖父得意地牵着自己的马围着赛马场走了一圈,接受周围观众的祝贺和赞美。那一瞬间,哈登发现祖父整个神情和姿态都和以前的不太一样了,他站得更挺拔了,头也抬得更高了,脸上还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和自豪感。 比赛完回到家之后,哈登的祖父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但是刚刚因为他人祝贺和赞美而获得自豪感却看不到了。 过了很多年之后,哈登才真正意识到他的祖父当时为什么要买那匹马——他其实是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些存在感和价值感。 是的,在那一刻,哈登的祖父的确得到了他想要的风光,然而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很快他就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除了那次美好的回忆之外,这块银牌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任何不同。
那么,怎么样才能摆脱急于求成的心态,让自己更好地沉下心去做一些事情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先探讨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急于求成?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中…… 想要,并不代表喜欢 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个秘密就是:“想要(wanting)”和“喜欢(liking)”其实并不是同一回事,或者换个说法,“我想要”并不意味着“我喜欢”。 这个说法可能有点颠覆大多数人原有的认知,因为通常来说,我们之所以想要某个东西(或者做某件事情),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然而过去20年的动机神经科学研究已经有力地表明,“想要”和“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想要”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而“喜欢”则是当下事物所带来的愉悦,尽管它们都是属于奖赏和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但它们却分属于大脑的不同回路,所涉及的神经化学物质也不相同。
我并不是不在乎他人的认可,也不是不想获得更多经济上的回报,但我知道那应该是自己拥有了足够实力和成就之后的自然结果,不是目标。如果把他人认可和经济利益当成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我就会很容易偏离自己真实的愿望,这样的目标就不再具有自我一致性,也就无法给我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而且,我始终坚信一点:实力和远见是实现价值和获得财富的前提,只要有实力,其他都会慢慢有的,而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去积累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哈登祖父的故事。为什么哈登的祖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就”,却没有得到他渴望的快乐和存在感呢?很简单,因为他跳过了中间那个努力和成长的过程,而是直接用钱买到了结果,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真正想要的快乐其实就存在于那个被他忽略的,为了目标而不断努力自我突破的奋斗过程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目标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在于“实现”它们,而在于能够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并让我们投入其中,享受这个自我成长和突破的过程。 如果我们只想要回报,而不想去奋斗,只想要结果,却不想经历过程,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所以,在思考和设定目标的时候,千万不要只从得到的角度去考虑,而是要从付出的角度去思考,然而问自己:我是否愿意为这个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不仅是检验这个目标是否真的重要的好办法(因为我们会只愿意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经受痛苦),也是我们能否获得持续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 - END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