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世纪以来,赞比亚的铜矿带一直是世界铜工业的中心。当采矿在 1920 年代开始以工业规模进行时,这些矿山雇佣了移民白人和非洲工人。到 1964 年赞比亚独立时,大约有 7 500 名白人工人和 38 000 名非洲工人在矿山工作。
尽管他们一起工作,但白人和非洲矿工并没有做同样的工作。在殖民时期,工作场所存在明显的种族划分。
薪酬最高的技术工作留给了白人工人,他们组织了工会并实施了“种族措施”。 1960 年,白人矿工的平均工资几乎是非洲矿工的 10 倍。
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情况在赞比亚独立后仍在继续,当时人们希望它会消失。公然的种族主义工作场所组织在 1950 年代变得越来越不可接受,并且在 1960 年代初期,在非洲矿工工会的巨大压力下,这些措施已被拆除。
这给铜矿带矿业公司带来了一个问题。白人矿工的工资很高,种族分裂的消除意味着这些工资和福利可以扩展到非洲人,对运营成本产生可怕的影响。
解决方案是为白人员工创建一个“外派”类别。这显然是一个种族类别。所有非洲雇员都被指定为“本地人”,即使他们出生在马拉维或坦桑尼亚。
所有白人雇员都被指定为“外籍人士”,即使他们出生在铜矿带。这些公司对外派人员的定义是“熟练的白人”。
外籍人士在非洲大陆的采掘业和许多其他行业中很常见。通常,“外籍人士”被视为在另一个国家从事短期工作的熟练专业人士,经常在世界各地流动,薪酬比当地招聘的任何人高得多。
在铜矿带的案例中,外派人员类别重建了双重工资结构,并且一直存在。外派人员获得的工资和福利是非洲员工无论技能或经验如何都无法获得的。这些公司希望这能解决非洲矿工提高工资的“愿望”。
甚至选择“外派”一词也是为了强调白人工人获得的工资对非洲工人来说是无法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