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和地坛 我和地坛 2023-1227 13:42 发表于北京
曾经看过《人的宗教》这本书,读这本书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一下宗教对人意味着什么?或者现实一点说,人为什么需要宗教?在书中有关基督教的内容中,我找到了我自认为适合的答案“不难看出从内疚,恐惧和自我解脱出来会感觉像重生一样。”
作者写到,宗教起源于经验:“信仰,仪式及精神上的经验,而最伟大的乃是最后一项。”因为所经验的事物是看不见的,当心灵去想象看不见的事物时,它就产生象征符号。可符号是含糊不清的,因此最后心灵就引进思想来解决符合的含糊性,而把他们的直觉加以系统化......在基督教新教的概念中,信仰并不单指“相信”,亦即一种接受成为确定的知识却并没有建立在证据之上。它乃一种整个自我的回应。
《偏见的本质》的作者奥尔波特认为在有关偏见的问题上,宗教的作用是矛盾的,它既会制造偏见,也会消除偏见。同样,有人认为解决偏见的唯一途径是更多的人信仰宗教,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废除宗教才能够消除偏见。
有人说“真理只有一个,但人们用许多名字称呼它”。所以,问题和争论一样,会永远存在。争论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否定对方。
“否定也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更多是对现状的纯粹依赖”,奥尔波特的这个观点也正好符合他所认为的“人类都有着广泛的分类思维,因为我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我们必须借助分类来进行思考,这使得预先判断成为常态。而分类一旦形成,就成了正常预测的基础。”
同时,奥尔比特还提醒我们“因为人们很少能够基于现实对问题进行讨论,双方都会对对方提出无关的指控.......因此与宗教有关的所有问题都会成为各种与此无关的挑衅,而偏见则弥漫在所有与问题无关的冲突之中。”
在奥尔波特看来,宗教成为偏见焦点的主要原因是,它通常不仅仅代表信仰,而是群体文化传统的核心。无论一个宗教的起源如何崇高,它都会通过接管文化功能而迅速世俗化。
而对偏见不加以约束,就会发展为歧视,这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的表达,而是伴随着实际的行为,到这个阶段,我们要关注社会制度,普遍文化习俗的影响力了。
如奥尔波特所说“人有一种产生偏见的倾向。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它们易于做出泛化,概念和分类,这些都是对经验世界的过度简化”。
即使偏见无处不在,困扰我们的生活,破坏社会环境。人类本可以通过学习,信息,思想的交流降低偏见对我们生活,社会运转,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科技发达的大背景下。
可现实是我们惬意地住进自己搭建的“信息茧房”,从封闭的社交群体内寻找认同,在国际争端中拉帮结伙打群架。
有一种观点,即人类并不擅长解读自己的情绪或态度,人们很难从内部获取,解读个人情绪线索,所以需要依靠对外部行为的解读来推断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当这种推断来自封闭的群体的时候,后果可想而知。
锡瓦.瓦德亚纳森在其著作《万物谷歌论》中写到“学习是一种与你不知道的,你没想到过的,你无法想象的,以及你从未理解或娱乐过的东西的不期而遇。这是一种与其他事物甚至差异性本身的不期而遇。谷歌在互联网搜索者和搜索结果之间插入的那种过滤器使搜索者无法体验这种重要的不期而遇。”
如今,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打发自己的时间更多的依赖于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但调查表明,对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的投入程度与心理不健康成正相关。虽然我们的愿望是找到使我们更快乐,更健康的良好人际关系,但高频率的使用社交媒体却更容易使人产生孤立感。
最近的两周,工作日通勤的书包都特别沉,因为这本《偏见的本质》实在太重了,也写了几篇读后感,统计了一下,今年写了180篇公众号文章。
毛主席有个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去中南海参观,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老人家穿过的打满补丁的睡衣,还有房间各个地方都堆满着书。
我写的公众号文章中,凡是摘选作者的都会打引号,字体加黑。因为自己没什么见识,所以很多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抄袭”来的,呵呵!
不过,开卷总是有益,我把抄书也视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信息和知识变得容易获得,我们发现在很多场合人们更多的是在发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基于知识和理智的基础讨论问题。
《人的宗教》的作者休斯顿.史密斯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在中世纪,无知的,不识字的人能够阅读雕刻上的意义,而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考古学家才能释意。”
当然,很多时候认为别人无知也是出于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