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嘉 达人斯堂笔记 2024-01-27 01:11 发表于美国(以下图略)
本文陈述的仅是个人观察和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团体。
我自认为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在助人与呵护他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验到欢愉与满足。然而,即便我一直注意管理自己的情感,也难免会有沮丧和情绪低落的时刻。书架上的那“The Art of Happiness”)是我频繁翻阅的一部著作。这本英文书是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C. Cutler所著,中文是否有译本则不得而知。该书着眼于揭示围绕着人类最终追求的奥秘——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
这本书介绍的第一个概念是慈悲(compassion),我以为译成“悲悯”或许更恰当,其实就是菩提心。悲悯不单是由佛教倡导的,我想,所有宗教都教化人们慈悲仁爱。“悲悯可以粗略地定义为一种非暴力、非伤害性和非攻击性的心态。这是一种基于希望他人摆脱痛苦的心理态度,关系到对他人的承诺、责任感和尊重感。”
慈悲基于一个基本原理:人人与我一样,都有渴望快乐和克服痛苦的内在渴望。而且如同我一样,人们拥有实现这一基本愿望的自然权利。问题是,我们能否培养自己的慈悲情怀,即同情心?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人与人有着深层相互联系的本质。当你觉得与他人心相通的时候,你就敞开了自己的心,佛教称之为“内门”(inner door)。在这个境界下,你会更愿意伸出援手,而培养这种心理状态意味着要有意识地培育这种情感,特别是关注情绪的培养。这种有意识的实践是真正内在幸福的基石,是真正快乐的泉源。这就是修炼,是对自我内在的冒险,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宇宙。
怎样修行?书中提到两种方法,一种叫“七因果”(seven-point-cause-and-effect),七因果指“知母”、 “念恩”、“报恩”、“修慧”、“修悲”、“修增上意乐”、 “修菩提心”。
我们不妨演练一下这七个步骤:在修行初期,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爱护和无私付出。基于对母亲的感激,修行者开始通过关心家人,帮助他人。再通过冥想和思考,培养起对生死轮回和因果法则的深刻理解,寻求解脱自己和他人的智慧。通过对众生苦乐的理解,心中生起一种深切的悲悯之情。于是,修行者开始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这个修行的过程会带来愉悦。最终的修行目标是培养菩提心,即立志让所有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和觉悟,不再受苦恼的困扰。“七因果”在修行者的生活中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层层递进,从培养慈悲、智慧和菩提心,到最后实现解脱和觉悟的目标。
另一种叫“自他相换”(exchange and equality with oneself and others)。“自他相换” 的修法也称为“取舍”,就是把他人之苦取至自身,把自身之乐舍于他人。比如知母念恩,是想象与正在受苦的母亲替换,以体验她的痛苦。按我们俗人的说法,自他相换就是换位思考。我想,自他交换等于在修行无我,修行无我就是空,就是修行般若。这个观点强调将他人的痛苦纳入自己,同时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
书中说:“如果你想让别人快乐,就练习慈悲;如果你想让自己快乐,就练习慈悲。” 注重培养悲悯情怀,扩展同情心,扩展我们的关爱,是我们追求幸福最基本的原则。只有当我们学会对周围的人扩展同情心时,我们才能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杭州灵隐寺
佛教用六度波罗蜜来诠释自度度人这一修行过程: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般若。如果慈悲是布施的话,下一度就是忍辱。我们首先需要接受痛苦。痛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苦”包括肉体和精神的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些苦,让我们身心俱疲。人在遭受这些苦难时,会常常自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受苦受难?苦难与快乐是互不两立的吗?
在禅宗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对话:四祖道信大师会见三祖僧璨大师,表达了渴望学习解脱法门的愿望。四祖被问及“谁缚汝?”,他回答“无”。三祖回应:“若本无缚,其谁求解?”这段对话揭示了精神上的痛苦往往源于自我束缚。我自己在感觉困惑、烦恼的时候,通常会尝试禅宗六度波罗蜜中的“禅定”来帮助自己。禅定通过冥想和专注培养内心平静和集中力,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思考的清晰度。这个对话和修行方法提醒我们要解脱自我束缚,保持坚强,让内心不再受困于烦扰。
有一首英文歌叫《不要让你的心烦恼》(Let not your Heart be Troubled,歌词说的是同一个普世真理 -- 让我们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寻觅一丝宁静,知止而后有定。
书中还提到“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这个概念,佛经是讲苦的,四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谛”指真理,四圣谛即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这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四圣谛强调了认知苦谛、了解痛苦的原因、实现解脱的可能性以及通往解脱的修行道路。这一理论体系对于佛教徒来说,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寻求解脱的指南。
唐代散文家、诗人柳宗元对佛教怀有深厚的信仰,自言:“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一诗中记录了自己在清晨到净土院阅读佛经的一幕:“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其中有两句诗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思考:“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教教义的深奥之处,令人值得深入研究。
也许我们无法总能避免苦难,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如何应对,来改变可能遭受的痛苦程度。身体的疼痛是感官体验,而沮丧、悲伤、压抑之类则属于精神体验。精神体验更重要,因為精神满足可以克服身体疼痛,但身体舒适不能缓解心神不宁。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通过去除痛苦的原因,改变我们的精神体验,便有可能达到解脱的境界,一个没有痛苦的境界。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能够也应该修学。
这是我对四圣谛的基本理解。苦难与挫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去坦然地接受它,不经过挫折,我们不会珍惜平和的日子,没有灾难,我们就不会珍惜什么。
日本浅草寺
忍辱不是怯懦,是心灵的强大。如果我们采取一种能让我们更能容忍痛苦的态度,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抵消精神上的不快乐和不满,我们可以从检查通常会引起不满和精神不快乐的因素开始。佛教的“忍辱波罗蜜”里说,忍是人生最大的力量,可以解决人间复杂、不平的问题。《大集经》说:“忍是安乐之道,能除贪瞋、邪见、两舌,并得自在、端正、威力等功德。” 一个人能修忍辱,需要有高度的智慧,知易行难,胡适之一生都在追求修炼容忍。
如何训练自己的大脑,从而变得快乐?是这本书的中心话题。书中提出了各种实践方法,通过这种视角转变来学习找到快乐。
《幸福的艺术》以丰富的笔墨,向读者传授系统地训练自身获得更多幸福的方法。我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可塑性。通过一些特定的心灵训练和简单的技巧,我们的幸福感可以得到提升。人类对心理建议是相当敏感的,你如何引导,就会有怎样的结果。通过系统的培训,我们能够改变自己。
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佛教修行中提供了多种方法,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当问题出现时,如果有解决方案或摆脱困境的出路,人们便无需感到迷茫,更明智的做法是将精力投入于解决问题而非担忧问题。这是一种睿智的心灵训练,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从容。
芜湖广济寺
但是,如果没有解决方案,没有解决的可能性,那么担心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你越早接受这个事实,你就越容易接受。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翻篇,作家莫言说得好:不依不饶,就是画地为牢。频繁回头就是内耗,是弱者的表现。与他人斤斤计较,与自己较劲,将精力消耗在无谓的恩怨之间,这是何等的内耗。
借用一位朋友最近说的一段话:新岁伊始,让我们在心灵的角落里进行一场彻底的大扫除,将那些不应存在的情绪、不该侵占心房的人、不值得的牵挂,统统从生命的舞台上剔除。发现有人在无谓的纷争中耗费你的心力,或者有人刻意要伤害你,立即止损,毫不犹豫地离开那伤害之地。
信佛的人认为,仇恨是修炼慈悲和幸福的巨大绊脚石。“如果你能学会对你的敌人培养耐心和宽容,那么其他一切都会变得容易得多——你对所有其他人的同情心开始自然流动。”精神和情绪上的痛苦本身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但往往是我们自己对这些负面情绪的强化,让情形愈发糟糕。例如,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愤怒或仇恨时,如果我们不理会它,它就不太可能发展到钻牛角尖、螺旋式下降的的强烈程度。当你听别人说“越想越气”这话时,就是任由负面情绪肆虐的表现。
希腊圣托里尼岛
一个人是否幸福,与善良、同情和关心他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是双向的:更多的幸福带来更大的慈悲,更大的慈悲带来更多的幸福。换句话说,不仅更快乐的人往往更关心他人,更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而且通过刻意培养更大的善意和同情心,一个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沉浸在《幸福的艺术》的世界,我再次被提醒,幸福更多地植根于个体的心态,而非外在纷扰。佛家的悲悯、容忍、非暴力的哲学如梦如幻贯穿整本书。这本书连续两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执笔人卡特勒或许未曾深刻研究佛学的奥秘,然而他却能够如泰然自若的巨浪,将那纷繁复杂的佛经用西方人易于理解的俗语绘声绘色,娓娓道出一番中西文化的对比。如何通过积极、同情、爱、宽容、接纳他人的选择来提升你的生活,这或许正是佛学所探讨的“善因善缘”,一个深邃而富有启迪性的故事。
苏轼诗云:“欲除苦海浪,先干爱河水。“这是一份追求不再被苦恼困扰的高远志向,是对智慧和慈悲的融合,此中的“爱”字,其实蕴含着世间一切的爱恨情仇。假若我们能在这世俗的纷繁中除去那些杂念,心灵就能找到一个宁谧的居所,快乐之花将在我们眼前舒展绽放。
作者手插鲜花、织茶几布
文字 | 吴嘉
图片 | 作者提供
编辑 |达人斯堂笔记 玉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