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非洲华侨周报
近日,有关坦桑尼亚中国商业银行被坦桑尼亚中央银行接管的消息在各大华群体中引发热议,大家在为中国商业银行叹息的同时,也在思考民营金融企业如何助力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

根据坦桑尼亚央行的公告,接管的原因主要为银行资金不足,未达到坦桑尼亚银行及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接管期从2020年11月19日开始,接管期不超过90天。接管期间银行将不在对普通客户开放,银行的管理层及董事会被暂停职务,银行的运营由坦桑尼亚中央银行委派的人员负责。
近年来,由于资金不足,有银行被接管,甚至被收购或者关闭的先例,例如原先的M银行就因为准备金不足而被其他银行收购,但也有银行在接管其满足要求最后恢复日常经营的成功典范。因为坦桑尼亚中国商业银行是非洲首家中资民营银行,故此次接管在坦桑尼亚华人圈乃至非洲华人间引发了巨大关注。民营金融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引发热议。
诚然,当前,非洲经济增长迅速,中国与非洲国家经贸往来密切,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和中国人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到坦桑尼亚,政局稳定,政府正在复制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投资潜力巨大。随着中坦两国贸易与投资日益增长,企业对于包括人民币结算业务、有效规避汇率波动等配套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相应增长。所以对中资金融机构而言,坦桑尼亚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坦桑尼亚信用体系缺失。目前坦桑尼亚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仅靠银行独家的信息无法覆盖足够多的人群和行业,不仅无法保障本身信贷资金安全,也无法给企业提供充足的融资服务。
其次,当地银行业集中度和不良贷款率高。坦桑尼亚有近60家商业银行,但是NMB银行、CRDB银行、国家商业银行和进出口行等四大银行占据当地银行业总利润的近80%。在四大银行把持利润、其余56家银行需为行业20%的利润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中资银行无论在规模或成本方面都无法与当地银行相竞争存在天然劣势。
最后,中资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客户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文化认知及当地社会关系的限制,导致很多中资银行在非开展业务无法向当地银行那样如鱼得水,存在着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限制,加上非洲民众选择银行业务时偏向本国大型银行,一定程度导致中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被迫以服务中资企业为主,一旦遇到大选或者例如新冠疫情等偶发事件,中资企业减少时将不可避免地承受巨大压力,抗风险能力不足。

随着中坦之间经济金融联系的深化,未来我国企业、银行在与坦桑尼亚加强经贸合作和业务往来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相关经验的推广和风险防范。第一、密切关注坦桑尼亚投资政策。近年来,坦桑尼亚政府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护投资的法律法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尤其是近期总统马古富利在连任后将坦桑尼亚投资中心由原先的总理办公室所管理上调到总统办公室直接管理,以便大力促进对外投资。然而,近年来政府对于外商投资的态度趋于保守,投资环境趋于下行。仅以能源和矿产为例,一方面希望藉此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立法加强对能源特别是天然气收益的控制,以及对当地矿产业的扶持,对外资形成一定制约。因此,需密切关注大选后坦桑尼亚政府新政,跟踪后续改革措施,分析其对投资环境及中国开展产能合作的影响和相关风险。
第二、优选优势行业投资。坦桑尼亚的光、热、土地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种植,但是由于当地市场需求缺乏,生产技术落后,种植业及农产品加工潜力有待发掘。同时,坦桑尼亚对华出口呈现下降趋势,如何减少贸易逆差成为坦桑尼亚政府的重要任务。因此,中国企业可以在坦桑尼亚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其经济优势,不仅可以将产品出口到中国,而且可利用欧美对坦桑尼亚实行的贸易优惠政策,出口到欧美国家,实现中坦经济的互利双赢。
第三、核算成本,防控风险。坦桑尼亚司法体系较为薄弱,发生纠纷时,外资企业需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律师。加之法院的审理及裁决的执行程序比较繁杂,耗时较长,上诉期一般要2-3年,诉讼成本较高。同时,坦桑尼亚海关在通关等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企业在当地展开投资前和经营过程中需详细分析当地的资源与市场、政策法规、海关税收等方面情况,合理核算和预计成本,加强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
具体到金融领域,面对这些风险,如何合理的避免,并在不同的监管要求下,将国内成功的金融产品运用到非洲市场是所有在非洲的外资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难题。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不论最后接管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对像中国商业银行这样的开拓企业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没有它们的出现,我国的金融企业走出去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祝福坦桑尼亚中国商业银行早日走出阴霾,也愿所有在非中资企业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