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的教育本质,就是让我们从容,让我们成长。
——《小舍得》作者鲁引弓”最近在咨询与研究之余,看了看网红剧《小舍得》。一个重组家庭的一顿饭吃出了中国家庭关系里的爱恨情仇。在这部剧里,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反思的主题数不胜数,在此只聚焦妈妈田雨岚。
批判田雨岚不是此文目的,毕竟做妈妈不容易!我想从专业角度理解田雨岚,或许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反思自己的创伤与教育、学习模式。我想,爸妈和我的初衷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幸福。

发生了什么?聚焦田雨岚
田雨岚妈妈的育儿模式可以从那顿团圆饭开始述说。
团圆饭伊始,田雨岚看见自己的妈对南家人百依百顺不硬气,她感觉自尊心受伤。两个妈妈坐在客厅沙发上,三个孩子吃着西瓜。没过多久,田雨岚炫耀道:“ 子悠啊,西瓜英文怎么说?樱桃呢?……一大早刚背的怎么就给忘了呢?”
饭桌上,田雨岚感觉外公南建龙偏心,给儿子买的Lego玩具和上次一模一样。感觉更加憋屈,但又不好直接发火,最后忍不住开始借用孩子成绩煽风点火。随后,两个妈妈争风吃醋,相互撕逼。
斗鸡还不够,还要继续斗鸡娃: 看见南俪女儿欢欢表演唱歌,大家都关注她,田雨岚心里嫉恨,借此机会发泄自己压抑已久的闷气,逼着儿子颜子悠上台背诵圆周率。在一家人面前,她浮夸道,“我们马上就突破2000大关了”,子悠一脸忧郁但又无可奈何。
田雨岚接着炫耀:“我家孩子没有别的优点,就是让人省心,自觉性很高,别人家长说我家儿子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问我学霸是怎么养成的,还让我介绍经验。”

南俪的一句气话揭露了事情真相:“明里暗里比孩子。装着表面和谐,非要压人一头才解气!“ 儿子闷闷不乐很忧郁,很无奈,田雨岚却浑然不觉。
回家吃团圆饭之前,儿子爸爸夸奖田妈有气场,她在儿子与儿子他爸面前回应到“这跟气场没关系,都是源于我儿子的学习成绩。昨天随堂测试考了个100分,妈妈今天就像整了容一样,至少年轻10岁呢!” “明天再给妈妈拿个杯,妈妈出门都不用化妆了!”
其实剧里刚从乡下搬进城里的米桃爸妈和田妈也有一样。晚饭饭桌上对女儿米桃吹风打气“只要你好好学习,爸妈全力支持。跳龙门成为城里人就只靠你了。要长个干啥,学习成绩好就行了。每回考第一。”
田妈的炫耀句句直击要害,“有没有天赋不知道,但是他(儿子)很努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且振振有词: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你现在心疼他就等于将来害了他!“
这是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反映了一些家长非常典型的心态、想法及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
仔细回味了一下,我总结出田雨岚型妈妈反复对儿子强调的几句话。这些话也是当代很多家长的育儿方式:
“成绩第一,智商第一”“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爱ta就要对ta狠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些话不仅是田雨岚对儿子说的,也是许多每天对孩子说的。事实上,这些话是家长说服自己并对孩子施虐的工具。家长“为了孩子好”的话语里,其实蕴含了很多与孩子施-受虐 (sadomasochism) 不健康的情感互动方式,是一种客体关系里说的分裂性(splitting)与投射 (projection) 的无意识情感的相互过程。
所谓分裂—投射就是把无法察觉与承受的感觉从自己人格层面撕裂下来并扔给孩子承担。分裂的目的是暂时逃避无力面对的内心创伤,但同时也造成了人格的不完整性。自己内心的创伤是自我人格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分裂与躲避是在撕裂自己与自虐。
对这些教条语句无思索的执行,其实是父母在向孩子传达自己的自卑,控制,无能承受的焦虑不安,以及对孩子的寄托。对孩子过度寄托是在向孩子索取,索取家长在自己的失望与自卑背后所匮乏的…… 家长无法察觉与面对自己儿时的缺失与创伤,会不自觉地通过孩子索取。
田雨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觉得妈妈被迫嫁给了南家还对南家人百依百顺,感到非常耻辱。她自觉出生不好,为此自卑与羞愧。当感到自卑时,她会不自觉地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别人如何欺负她与儿子身上。
她这么做其实是在不断强化“别人欺负我和孩子” 的执念与自卑感。这样一来的后果是:她的心被希望找回自尊的强烈愿望填得满满的。看不见,也接受不到儿子被她胁迫与控制时的闷闷不乐与忧郁。
家长们逃避,否认面对与思考自己的创伤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断不自觉地把创伤传递给孩子承担,久而久之孩子轻则抑郁、焦虑,重则自虐、自杀。有些孩子还可能会得空心病、躁郁症、双向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家长逃避、否认自己创伤的后果是不自觉地针对孩子实施伤害,结果给孩子造成创伤。不能被察觉与思考的创伤会被不自觉地付诸行动 (acting out) 伤害小孩。
以田妈为例,她越感到自卑,她就越希望自强。越希望自强也就越变本加厉地向儿子寄托,通过儿子索取自尊。换句话说,她的育儿方式遵循着这样一个逃避内在创伤然后付诸行动的流程:
1. 感觉被欺负受气2. 因为自卑不好直接表达,则生闷气3.气得受不了了就开始斗鸡娃,打鸡血
用斗鸡娃的方式索取自尊,满足一种内在的饥饿与匮乏感。她对儿子的期望与寄托其实是在向儿子传递代代相传的创伤——无法直面,察觉与哀悼的缺失感 (sense of loss)。这句网红话语说得很到位:“教育对于原生家庭糟糕的人来说,是阶级上升的最好渠道”。
表面上看,家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是在潜意识与无意识(unconscious)层面向孩子要个交代、向孩子索取补偿、向孩子出气发泄愤怒、对孩子进行攻击、对孩子进行施虐。这些都和孩子的幸福没有丁点关系。
只强调事业的后果是导致孩子的情感与人格畸形,不输在事业的起跑线上的孩子十有八九会输在心理健康的起跑线上,等到心理出现问题又会回头影响事业发展。有些爸妈可能会反驳:“只要事业成功就行了,情感以后再说也不迟”。
我的回应是:你这么一说的后果是杀死了孩子原本可以独立、愉快、幸福的人生。连自己想要的人生与愉悦感,幸福感与存在感都没有了,要事业还有什么用?孩子活都活不下去了,要自虐自杀了,要钱权、要面子还有什么用?孩子30几岁还蹲在家里和妈妈住,和游戏里的虚拟人物谈恋爱都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些都是过度强调上面这些教条掠夺出来的情感与心理债呀!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柯特(D. W. Winnicott)说人类心理有两种组成部分:真我,与假我。
强化假我就是在强化孩子内在的无意义感。 假我的产生原因是孩子过早被迫去照料家长的虚弱(一直忽略、躲避的创伤)与寄托。被寄托的期望越多,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存在感就会越少。被迫去学习,努力,成功是无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基于假我的人生意义是爸妈与社会的,不是孩子自己的。只有孩子自己内心自发的愿望才能给ta们带来活着的意义。别人赋予的意义只会加重孩子内心的空洞感(空心病)。自发性的生命意义是学不出来,逼不出来,刻苦不出来的!
剧中颜子悠不只是田雨岚的儿子,他也是当代很多孩子的代言人。我们家长大多数时候关注的是受自己创伤影响,幻想出来,魔法般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家长关注的其实是自己的需要,忽视的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真实与原本的样子(真我)。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在大街小巷看见很多像颜子悠一样闷闷不乐,死气沉沉的孩子。在社会与家长面前,孩子永远是弱势群体。他们长期被动受虐。有些已经习以为常无力反抗,他们感觉非常冤屈但无力发声。大家都不发声,谁来为孩子发声?
跳楼自杀之前,孩子绝望地说:
“完了,完了…一切都完蛋了。要被黑洞吸进去了…”“爸妈,也许我死了,你们会感到更快乐…”“也许只有我死了,你们才能原谅我…”“我好想哭但我哭不出来,我好愤怒,好恐慌,好委屈,但我表达不出来…”“怎么办?怎么办?原谅我吧,放过我吧…”“爸爸妈妈,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成绩?““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你们‘活着’。我不照料你们,我就活不下去了!”“总是不够好,永远也不够好…”“我不持续996输出,我就活不下去了!”“我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爸妈,心都为你撕碎,掏空,你们还想要什么!?“
这些自虐自杀的都是看着爸妈脸色长大的乖孩子,ta们被迫照料着爸妈,而很少有时间发现与照料自己。ta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怎样玩耍,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ta们迷失在家族创伤与爸妈施虐的黑洞里。
这就是传说中的空心病……
就像田雨岚一样,当代爸妈与社会逼迫一,两岁的小孩去上早教班,四五岁的孩子去上学前班是爸妈在把自己的自卑,焦虑与缺失感往孩子心里塞。
表面强势的家长背后其实是极其受伤的自恋。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我们时常将其称为全能自恋。全能自恋的表象是想把自己表现得非常大,非常强势,非常需要从别人那获取自尊。以此来逃避,防御(defence)内心的那个不能被正视的虚弱与自卑感。
上面说到了田雨岚类型家长形成的根源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代际创伤。不能被察觉的创伤会不自觉地被托付给孩子。下面我想给出几个在实际中,家长可以去做,去改进的解决办法。
怎么办?怎么解决问题?
a. 不忘初心,认真负责
我想家长的初心,真实的动机都是一致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家长都希望为孩子负责。
真正的负责不是去逼迫孩子,强迫孩子与磨灭孩子本身的人性来实现爸妈心中的人生观,其背后是父母的期望,期望背后是曾经的创伤、匮乏。
真正的负责是在咨询师的辅助下,慢慢探索,理解并最终自己承受一些自己以前只能通过发泄 (evacuation) 与付诸行动而得到暂时满足的心理创伤。无限制地寻找满足感是无法解决内心的痛苦的,逼着孩子抢跑是徒劳的。
真正的负责不是去控制孩子去学习,去出人头地。而是在探索家长自己情感创伤的过程中,不再或少一些地把这些代际的施虐被虐性创伤,自卑,耻辱,羞愧感传递给孩子。
如果爸妈真的希望为孩子负责,你们第一步需要认识到是你对孩子的愿望的本源与初衷。你需要不忘初心: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多一天拒绝探索自己的创伤与难受情绪,你就会多一天无法察觉地虐待孩子与把自己的创伤传递给孩子。
b. 时刻警醒,自我察觉;界限分明,分清自己的与孩子的界限
孩子的人生不是简单的事业成功。孩子不是弥补爸妈自己对自己失望的寄托。爸妈自己内心的焦虑或难以承受的情感,是需要爸妈自己想办法解决的。
如果爸妈感觉自己一时无法解决自己的强烈焦虑不安,抑郁,躁狂,那么你们应该考虑的是去见心理咨询师。而不是把这些强烈的愤怒、焦虑、自卑、羞耻变向传递给孩子,并对孩子实施控制与施虐。
爸妈施虐,寄托希望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去躲避自己内心已有的创伤,要孩子为自己的创伤买单,而非看见、察觉、思考、陪伴并照料自己的创伤。不去看,以寄托的方式逃避其实就是在隔离与抛弃你心中那个遍体鳞伤的小孩与你自己。这样做的背后是一个痛心但必须被看见的精神现实:小时候在情感层面被虐,长大后会不自觉地虐待自己的小孩。
内省力或自我察觉是这类强势家长暂时缺乏的心理能力。所谓自我察觉不是去自我检讨、批判与惩罚。如果这么做,你只不过是在自我攻击罢了。真正的内省是在行动前,与行为发生之前的那个念头的察觉、链接与思考。不能被感知、思考的冲动会进一步演变成施虐与受虐的行动与行为。
婴儿期与儿时没有处理好的强烈情绪不会从人格层面消失。爸爸妈妈可能不记得自己儿时的创伤,但创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们与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因无法察觉内在创伤所导致的,对孩子的施虐,控制与边界入侵都是在向孩子传递(投射)还没有察觉、思考与被容纳的代际创伤。
家长需要做的是去察觉与分辨自己的创伤情绪与需要。比如自己的自卑、羞愧、自责、愤怒、抑郁与随之产生的对孩子的期待与寄托。长期如此察觉,家长就有望逐渐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创伤,哪些是孩子的需要。这样以来,家长的边界感会逐渐提升。
爸妈毕竟是爸妈,尽量少把自己的需求寄托给孩子。当然只要是人就有需求。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学习,背单词都是好事。但是凡事都有个度,爸妈向孩子表达需求与索取也要有个度。尺度与边界感是建立在对自己欲求、期望,需要与一代一代往下传递的创伤的察觉与思考之上的。
c. 尊重孩子:承认并允许孩子的自发兴趣
当家长慢慢可以逐渐察觉到自己的创伤与需要时,也会逐渐察觉到孩子自然、自发的需要。我们会发现孩子天生就有由内而生的自发性与兴趣爱好,这种自发的兴趣本身就是孩子原本的样子---ta幸福的本源。《小舍得》中的田妈因为太关注自己的需要,无法察觉自己的创伤,所以忽视了孩子自发,自然的兴趣爱好。
我记得温尼科特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有两种活法】一种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他们一直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活着。这种人从来不会希望去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一种人无力活出创造性的人生。这类人总是会怀疑自己生命的意义。
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活着的根本意义来源于一种从小就有的,自发存在的本我创造力(id creativity)。这种自发的创造力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宝宝生下来都有这种天性。
温尼克特说的创造力等同人性自发的生命力。对孩子自由,自发创造,玩耍空间的剥夺与控制等同于抹杀孩子的生命。
强迫自己的孩子每天背英语单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你只需要机械化自己并在脑海里执行教条。放松、跟随自己的兴趣与直觉来学习并自发性地生长出直觉性的创造力,在我们当代应试教育的体制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的确不容易。但是,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天生的兴趣是非常神圣与可贵的生命力。与其操劳地给孩子制定人生配方,不如给点时间与精力,细心观察到孩子的天性与天赋,并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尽量支持孩子。
天赋不是一个可以被培养出来的东西,孩子天赋的种子在ta诞生那天其实已经被自动植入了。爸爸妈妈能做和需要做的只是去看见、察觉,并对其适当鼓励、保护与扶持。
在很多情况下,温尼科特说的这种真实的生命意义需要孩子自己慢慢在成长过程中悟出来。爸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腾出思考人生的时间与空间,让ta们自己做自己的“工作”。
孩子的“工作”就是去玩耍。有些家长问我孩子应该怎么玩?有时问怎么玩、怎么做、怎么养,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根生蒂固的心病,这种心病叫做:自发性的缺失。孩子的天性就是去玩。只要孩子还没被过度寄托与剥夺,家长们不必担心孩子不会玩。
育儿需要完成的一件伟大(重大)使命就是去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尽量少把家长的理念、期望传递给孩子。孩子玩的越多,内心真实的存在意义就越强大,孩子也就感到越幸福。
最后的话
剧中妈妈田雨岚的角色是一个当代家长育儿问题的代言人,田雨岚的问题不只是她的问题,也不只是妈妈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国家长与社会的普遍问题。当代家长一起看见问题,思考问题才有希望慢慢改变。改变才有希望满足父母的初衷:孩子的幸福就是我们家长的幸福!
给孩子多些体验与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与时间,家长们也需给自己多些体验与思考自己与家族的代际创伤。当孩子想通了,学习效率比压迫来的要高得多,孩子会快乐幸福得多。当作为家长的你想通了,你寄托给孩子的创伤会少很多,你会轻松很多,快乐很多。
母爱与父爱都是无私的。爸妈只有看见、体验、经历与思考自己的代际创伤才有可能完成这句誓言:“我将不负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给孩子营造一些自发的快乐,他们才有希望活下去!才会活得幸福。
我想,孩子的幸福始终是家长育儿的初衷。不忘初心育儿才有望持续发展;不忘初心,才有望育儿成功。
育儿育人良苦用心还需自我察觉的决心杜绝口号教条的无心可持续育儿养娃的信心素质教育,素质育儿的良心无我贯彻落实,不忘初心
空谈误娃,实干新生
察觉在勤,勤则不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