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一轮降温,2020年的冬季流感悄然来临,流感不仅有温病的特点,还有肝郁特色,疾病的病因病机不是简单温病规律,也表现出一定的伤寒疾病传变特点。 一,主要临床表现 1. 咳嗽;流感咳嗽比较有特点,此次流感普遍表现为先出现声音沙哑,不能出声,随后出现咳嗽; 2. 发热;开始发热有恶寒特点,稍后则出现身体疼痛,最后化热入里则出现心烦,夜里难眠; 3. 皮肤;感染流感病毒后,普遍容易出现皮肤变干燥,粗糙,特别是足跟少阴肾所主部位,皮肤干燥、粗糙异常; 4. 腰疼,身痛、乏力;感冒后,即可出现腰酸疼,或遇湿冷气候,症状也变重。 5. 痰,痰是判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风寒型感冒的痰一般会是黄绿色,纯黄色则表现为热象明显,寒象明显则是稀白痰。 二,流感辩证诊断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结合舌苔、脉象方可诊断疾病。舌苔上,此次流感开始普遍出现薄白苔,化热入里之后,则出现舌中两旁有微黄苔,随着疾病深入,可出现黑苔。舌质淡白,或红,绛红,不同阶段的证型有不同的舌质特点。 脉象上,浮脉是判断流感的重要指针,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浮脉容易变成右脉大,左脉小的内伤脉。浮脉又分浮紧脉,主要出现在伤寒证较明显的证型中,浮滑脉,主要表现在温病证型中。 三,与其他感冒的鉴别 1、流感为时疫,是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普通感冒容易痊愈,不会传染。温病则可以出现互相传染,节气过了则慢慢消失,节气还在则始终难以痊愈。 2、流感普遍伴随脾胃内伤特点,以及肾不藏精的特点。 四,辨证论治 1、风寒犯肺型(2020年秋季的流感此证型较少,冬季的流感此证型较多) 主症:咳嗽、怕冷、身体疼痛,口中津液足,不想喝水,无汗,气喘。舌质灰白、淡,舌苔白腻,脉左右皆浮紧。 建议方: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黄,加荛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服用到口渴,即停药。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建议方:麻杏石甘汤加减(一般在流感第三四天之后,适合加入补中益气丸) 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5g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服用至大便溏泄,即停用。 3、脾胃内伤型感冒 主症:发烧、咳嗽、服用前两方无效,或者感冒日久,超过五天。纳差,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带黄苔,脉右脉大于左脉。 建议方:人参败毒加黄芪汤 柴胡(去苗)甘草(烂)桔梗人参(去芦)芎藭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各10克生黄芪20克 煎服法:以上11味药,每剂煎成600毫升,每次服用200毫升,一日三次。 4.感冒预防 主要适合人群,脾胃虚弱者,主要出现大便稀溏、纳差,睡眠较少,无力等症状。 建议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耆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9克升麻9克柴胡9克白术9克苏叶10克 若平时纳可,体内热象明显,大便干燥、失眠阴虚症状明显,可与四逆散同时服用。 煎服法:上药哎咀(打碎),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九、注意事项 流感为自限性疾病,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主要的是因流感引起的其他脏腑的衰竭导致生命危险,故而治疗疾病过程中要始终关注病情变化,不能出现其他症状的恶化。 老、弱、孕、糖、高等人群要密切关注其他方面的变化。 以上辩证为和寿堂中医按中医五运六气辩证提供,仅做参考,如出现类似症状,不要紧张,请及时联系和寿堂辩证治疗或者就近诊疗。
撰文:独立舟头观彩虹🌈 联系微信:hs99995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