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夫毁炎 老夫毁炎 2023-12-17 00:55 发表于北京
书接上文,在劳动分工的大背景下,由于对交换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市场的倾向、对通货的渴求,以及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的辩证关系。
一、劳动分工与市场
“劳动分工的原因是交换,因此分工的范围必然受到交换能力范围的限制,即市场的范围所及,就是劳动分工的边界。”
在交通不畅、地处偏远的山区村庄里,往往劳动分工水平是比较低的,村民人人基本都是多面手,开垦荒地、五谷种植、牲畜饲养、房屋装修,样样都多少会一些。然而,在现代大都市里,大部分居民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能修理水电的已经算劳动技能较为丰富的存在了,很多男女甚至无法居家烹饪,而是以外卖、街边小店为食物来源。
实际上,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市场规模大小进行解释。山区小村庄太小了,小到村名无法依靠一项专一的劳动技能为生,比如在小山村里,机械维修师不能靠一二十户人家频率极低的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电的维护需求而获得足够的收入,但大都市足以养活数以百计的维修师傅,这就是市场规模带来的效益。只有越大的人口数量、越高的市场规模,才能进行越细的劳动分工。
写到这,我不禁想起改革开放以来鼎鼎有名的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从市场角度而言,这句话也很有价值。对于偏远山区而言,光依靠山区里那么几十户人家,是无法形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良好的劳动分工的,因此也就无从提高劳动效率。然而,一旦拥有了良好的道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那么山区和外界的市场将链接在一起,从而山区可以通过寻找到自己的区位优势,进行细致化的劳动分工,专注于自己的长处,例如种植甜嫩的水果、珍惜药草等,从而与外界市场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提高山区内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便利的从外界获取他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货币的起源及用途
“劳动分工确立后,一个人的大部分需求都需要靠与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来达成,于是每个人都依靠交换而生活。”
商业社会的根基,就是劳动分工,因为在劳动分工出现之前,大家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因此没有特别的商贸需求。而劳动分工之后,由于每个人都专注于一项劳动产品的生产,因此绝大部分需求需要通过将自己的剩余劳动产品和他人交换来实现。
但是,这种交换是困难的。如果交易双方的需求无法互相实现,那么交换就只能终止,因此人们就想寻找一种媒介,它受所有人的欢迎,可以跟任何人进行交换,这就是货币的雏形。
起先,牲畜、盐、兽皮都曾经充当过货币的角色,但都无法同时实现以下的需求:
1)易保存,不易磨损
2)可以无损失的任意分割、熔合
3)自身有较高价值
而能同时满足三点要求的,只有金属可以实现。因此,在所有国家,文明进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不约而同选择金属作为商业和流通的媒介,金、银、铜、铁等都曾经,或者仍然活跃在货币中。
然而,即使使用金属,仍然在交换中存在困难:
1)如何准确称量
2)如何化验纯度
在古代,想要准确的称量,需要极精密的砝码和天平,以及繁冗的称量带来的时间浪费;而化验金属纯度则更为复杂,往往需要通过溶剂溶解、熔化、称量、计算,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因此,为了促进贸易,每个国家都建立了铸币制度,通过官方加印来确保金属品质和纯度。往往政府也会自己铸造金属货币,通过统一的制造流程和官方背书进一步促进贸易。
说到这,顺手提一嘴常闻的“铸币税”。自从政府铸造的货币流通在市场之后,国家的君主往往会滥用臣民的信任,逐渐减少铸币中的金属含量。通过这个举动,君主和国家就可以用价值更少的金属来偿还债务,履行各种契约,也可以视为某种意义的通货膨胀,这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称政府发行的货币,会带着“铸币税”的缘故。
那么,随着货币的普及,货币逐渐成为了衡量劳动产品的价格的尺度,同时出现三个问题亟待我们来回答:
1、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2、是什么构成了商品的真实价格?
3、为什么商品的市场价格与真实价格有时候不一致?
这三个问题,大家可以当做小小的思考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及背后逻辑,将在后续几篇文章中进行深入陈述,期待大家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