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络上不断传来了各种抵制圣诞节的消息。甚至,一些地方出台禁令,不允许商家悬挂圣诞饰物、进行圣诞促销,乃至规定须清理沿街与圣诞有关的橱窗贴画等。总之,要对圣诞来一场“坚壁清野”。
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圣诞更是成了一个巨大的撕裂人群的话题——价值观的距离是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基本上认同这种习惯于被人引用的说法。
事实上,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愿不愿意承认,你所要抵制的圣诞背后的基督精神,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须臾不可或缺。
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是从耶稣诞生之日开始计算的;星期制,也来源于圣经,星期日是全世界为了纪念耶稣复活而设立的节日;现代大学、现代医院均由教会开创,医院的十字架,即使在我们那个最疯狂的岁月里,也没有被摘掉;甚至我们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也与教会有关,因为,汉语拼音是由传教士利窦发明的——非常惭愧,这最后一节,我也是最近才得知。
这并不奇怪。在这个信息流通并不充分的时代,很多的人和事,并不被允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在我们这个普遍缺少真正信仰的国度里,很多人可能真的难以理解那些超越世俗逻辑的行为,乃至于“你既然没撞他,为什么要救他”之类的荒诞诘问,时不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也在无意间标示了一个社会与文化的距离。
说到文化,我觉得他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物质方面的;一是精神方面的。物质之中包含着精神;精神是物质的灵魂。因此,文化永远在默默融合。
比如,当前中国的许多医疗设备、汽车、火车、飞机、互联网,乃至物理、化学、心理学,等等,都是来自西方国家。但是,这些东西一旦被中国人掌握和使用,他就属于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读了马克思、罗素、叔本华、佛洛依德、尼采、康德,依然是中国人。美国人读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研究了儒释道,依然是美国人。只不过这样的中国人,或美国人有了更强大的思维能力,看问题更全面,思考事物更深刻而已。
美国人过了中国的春节,依然是美国人。中国人过了圣诞节,依然是中国人。圣诞节一旦来到中国底层群众中,就会不自觉地变为中国特有的节日。春节一旦进入美国家庭中,就会是别一番西方风味。甚至,仅仅是一种乐趣,一种吃和买,一种气氛,一种爱情。
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到时,美国总统总是不失时机地,现身华人场所,问寒问暖。去年是特朗普的女儿代表特朗普慰问中国春节。同样道理,我们的国家主席,在许多个圣诞节都和圣诞老人握手、合影。这充分表明,两种文化在默默交流、相互容纳之中。
当我获悉,美国纽约等大城市,为了中国的春节,放假一天的时候;当我知道,美国有70多座孔子学府的时候。我长时间沉默不语。我希望我们的民族真正强大起来,我希望黄皮肤的中国人真正文明起来,我希望这条东方巨龙能够腾空而起,而且在腾飞的时候,是带着世界人民一起的。
任何文化和文明不会止步不前。谁停下了脚步,谁就会被世界淘汰出局。一日不发展就会落后。要想永远进步、文明、强大,必须孜孜不倦地吸取世界各种文明,充实自己。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是用来把玩和收藏的,不是用来崇敬的,更不是用来征服世界的。那样会止增笑耳。
中国人为何不能过圣诞节?洋人有禁止他们国家的人过新年么?并没有。很多节日都是外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元旦、国庆节、情人节、母亲节,没有一个是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一直在谈三个自信,何必要通过抵制圣诞节来保护呢?看看国外很多国家,在最具中华特色的春节时候,领导人还要专门讲话祝贺。莫非他们人没中国多,钱没中国政府多,缺乏三个自信,怕我们不成??
所以喜欢过什么节日,应该是个人的事儿。一个印度人若是喜欢中国人过春节,她尽可以贴春联、给孩子发压岁钱、放鞭炮赶走「年」这种妖怪。一个中国人若觉得印度人的屠妖节有趣,也可以点河灯、挂花串,玩各种印度传统迷信。中国人若是觉得泰国的泼水节好玩,也可以找盆水泼着玩。
至于感恩节感恩别人,情人节陪情人过节,护士节给护士送花,圣诞节唱「铃儿响叮当」,更是没有半点不合适。人类文化都是互相传播的,你喜欢就接受,不喜欢就拒绝,只是不要禁止别人喜欢。也不要给人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一个真正强大,包容,自信的人,应该对外来文化有包容之心。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样,乐于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分。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知道要学习外来文化,抛弃成见和陋习,积极学习那些“蛮夷”先进的东西才能进步。
现在一些人,自己没有能力创造出先进的东西,也不愿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天天喊着抵制这,抵制那,那可真是连两千年前的古人都不如了。
在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老有人以爱国的名义,鼓吹抵制洋货。其实抵制洋货,不如抵制蠢货。
同样,在宗教共存、文化密切交流的时代,抵制圣诞,不如抵制蠢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