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燕赵佳话 燕赵佳话 2024-01-16 18:49 发表于河北 (以下图略)
作者:王儒太
当我在朋友圈看到阿芳题为《为峰峰山峦著书立传〈峰之峦〉编撰工作动员会召开》的讯息后,着实使我激动了好一阵子,作为一个在鼓山怀包长大的我,说到峰峰的山,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家们口的东鼓山了——现在多称响堂山。
她因始建于北齐的响堂寺,石窟宏伟,佛教造像艺术精美、碑刻精湛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基地;成为登山探险爱好者造访地;成为远近善男信女、普通佰姓焚香祈福之胜地。
(一)大年初一上响堂寺
记得响堂山大规模开发前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春节。
不知从何时起,家乡形成了过大年上东鼓山的习俗。(现在因大规模开发收费致繁华不再)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放了鞭炮,吃了饺子,拜完大年,便三五成群、有说有笑,结伴上响堂山。大人牵着小孩、年轻人搀扶着老人、大姑娘小媳妇儿……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队,密密麻麻,一路婉延向半山腰石窟寺移动。那阵仗真是赶庙会。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至到正月十五,大年初一初二犹甚。
值得一提的是半山亭。这里矗立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刻碑;远远就能看到一匹大红马,头带大红花,身披彩锦马鞍,昂首站立,威风凛凛。旁边一位四五十岁的壮汉,正摆弄着马缰马鞍,邦人乘马下马。他就是我夲家长顺叔,他爱鼓捣牲口。春节期间的“半山亭骑马”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欢快时刻。
致于半山腰石窟寺,更是人潮如湧,鞭炮声不断。尽管人们不知已拜佛多少次,每尊佛像那样熟悉,好像必须在这大年初一拜上一拜才心安一样。排队等侯,争先恐后。如果能在大殿排队赶上敲几下“石锣”“石鼓”哪就更惬意了!石锣在大殿如来佛左侧台基上,和整个雕像连成一体,薄薄的岩石上,有一不规则椭圆形空洞。用衣服对准空洞摔打,便发出嗡——嗡——沉雄浑厚的响声。此所谓石锣。在大殿左拐角地下处,用鞋子敲打便会发出哐——哐——清脆的声音,此之谓石鼓。石锣石鼓同时敲打,嗡嗡——哐哐——便在大殿回荡,这不就是名负其实的“响堂”吗?
(二)东鼓山割草
记得在村小学上四五年级的时候,那会儿时兴开门办学,勤工俭学。其实就是动员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搞点创收,以弥补办公经费之不足。动员会上,领导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有东鼓山,山上有宝……”组织全校师生上山割草。深秋,山上的老白草可是牲口的好饲料。马车队收购。
一大早,带着干粮,拿着镰刀、绳索,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大野桥沟(响堂寺北面山沟)过风门,走七里湾,来到老道坪。
这时已接近中午,我们三三俩俩,坐在老白草上休息,吃干粮。现在想来,那是深秋的山色,阳光下,浅黄色的老白草,二三尺高,随风摇曳,像拍着巴掌,欢迎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还有远处的柿子树,一棵棵像一束束火炬,着实迷人。
下午三点来钟,我们背着各自“战利品”原路返回。到校称斤,我们低年级大部分六七斤、七八斤,上十斤的很少。
(三)组织学生春游东鼓山
八九十年代,十六中差不多两三年就要组织一次春游东鼓山。而且是全校非毕业年级师生。
一般是七点半左右在学校集中,一千多师生,排着队唱着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浩浩荡荡向东鼓山进发。
第一站,经半山亭,一路向上,向半山腰的石窟攀登。
进了山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依山而建南北走向的院落。院内有大佛洞、刻经洞、释迦洞等大大小小洞窟。以班为单位在这参观半个多小时。
第二站,经南天门上天宫庙。这段路比刚才上响堂寺的路陡多了。同学们相互帮助鼓励。现在想当时情景,仰望队旗引路,回望队伍蜿蜒而上,胸中自然湧起“雄壮”一词。在天宫庙略作停留,便继续前进。
第三站风门。经后天宫,沿较为平坦的羊肠小道,一路来到鼓山奇观“风门”。
大自然鬼斧神工,峰峦上,一个巨大的缺口,缺口两侧岩壁矗立,若天门大开。时闻山风沙沙作响。这可能就是人们称此地为“风门”的缘由吧。在这里我们大致要停留四十分钟左在。照相,吃饭。
接下来就是返程了。不愿继续前进的,原路返回。相对容易。继续前进的,经七里湾,老道坪,从集贤村方向徒峭山崖下山。这段路非常难走。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难在腿抖,重心不稳。但大部分学都选择了这条路。一路险象,一路忐忑。好在,没有出现任何事故,全都平安归来。想想当年,真是心潮澎湃,豪情万丈。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四)最近的一次登鼓山
己亥年阳春三月(2019年4月16日),携拳友蔺波(一路向导)李洪哲、王华浩一行四人登鼓山。有诗曰:
出 发
身披彩霞乘环行,一路欢歌下和村。柏四东行五六里,和风摇曳蒲公英。
大鬼道
荆棘丛生大鬼道,一路攀登逞英豪。手脚并用似猿猴,野山野趣乐陶陶。
风凰台
险峰无限凤凰台,不历艰险难上来。山罅天梯工鬼斧,凤落传说入吾怀。
……
峰之峦,峰之恋。峰峰人永恒的骄傲,不尽的乡愁。
编审:朱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