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童老师,您好!您说世界越来越陡峭,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但是能在大城市生存发展安居乐业的基本属于能力较强者,有相当一部分相对弱者由于现实的需求会退而求其次到中等城市发展,再弱一点的再往下流动。虽然人向往大城市,就如同人们向往很多奢饰品一样,但是这种需求不是必须。童老师,我这种理解对么?”以下是我的回答。
【1】
绝大多数人对城市的理解,和事实正相反。强者向大城市流动、弱者向中小城市和乡村流动——这种理解,就是典型的与事实正相反的例子之一。
当下中国,已经有大量村庄变成了无人区,里面有很多好房子甚至过去相当豪华的好房子,可以免费居住,无人干涉;大量抛荒的土地,可以免费耕种,无人“剥削”,所有风险自担,所有收益自得。
但是,穷人会去那里居住、会去那里耕种吗?不会!如果会,就不会有无人村和无人耕种的土地了。
为什么不去?因为交易成本太高、生产生活效率太低了,生存非常不容易。
为什么过去再恶劣的穷乡僻壤、再恶劣的穷山恶水都有人耕种和居住?哪怕开山凿路、凿石引水,也要在那些地方世代定居下来?因为农牧业时代,人与土地的关系紧张,土地严重匮乏,不得已而为之。什么悬崖村、红旗渠等等,都是条件恶劣的产物。
今天,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物质生产效率几何级数提高、资源占用和损耗几何级数降低,财富主流不再是工农业物质生产,人与土地、与自然、与资源关系紧张的程度大为缓解,越是低技能、无资本的普通劳动者,在人口越多的大城市越容易生存。他们在大城市随便摆个小摊、捡个垃圾、跑个滴嘀、帮人刷个墙、修个卫生间、修个门窗门锁,等等等等,甚至从事很多我们想也想不到的行业,赚的钱都比他们的兄弟姐妹、同类人群在远山远水穷乡僻壤里拥有高堂大屋、大片土地要多得多。
北京曾有小批量的远郊区农民进城捡垃圾,居住在市中心的地下热力井里,冬暖夏凉,但空间有限,一个人都只能半躺,无法完全舒展身体。媒体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情绪报道后,有关部门封了井,地方政府把一些相关人员接回去,有的安排到养老院工作。但是没过两个月,人又偷跑了,不知所终。
因为他们在城里捡垃圾,也比在养老院工作赚得多,而且自由。为了多赚钱,他们宁愿忍受旁人眼里“极端恶劣”、他们自己眼里不要钱又非常舒服(至少心里非常舒服)的居住条件。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人,抛弃家乡有天有地的大别墅,家乡的房子给老鼠住,自己却到大城市打工、经商,住“老鼠窝”也在所不辞。
【2】
我们现在,有大量人口流出地区,靠的是政府跨地区转移支付,也就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在苟延残喘。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除了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各种赚钱机会都高度依附于政府项目。
政府层面的转移支付【基本上是六个省份和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大流入区)支援全国其它25个省市自治区】只是人口风向标和经济晴雨表,更大规模的转移支付来自民间,不仅局限于省份之间,而且哪怕是人口流入地省份,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也存在大规模的大城市对小城市、城市对乡村的转移支付。这部分“转移支付”比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规模要庞大得多。可以这样说:现有人口流出地或乡村,90%以上的消费能力,来自这些区域外出人口在大城市打工挣的钱。理由是:中国第一产业GDP占比已经不到8%,即使这部分全部归入农民收入,也占比极低。
换句话说,中国绝大多数小城市和乡村,已经沦为以消费为主的地带,而消费的钱,大部分来自这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
我有若干亲戚朋友,在北京或开小吃店或卖调味品,赚了一点钱后,也许以为有了回乡开店的资本,纷纷回老家县城开店,结果不到半年都毫不例外地一一关店,继续回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
须知,在小地方,即使在乡镇开个小吃店,若没有一定的“关系网”吸引客户,恐怕都难以生存下去。
这还是全国商业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房价已超一万五、且有一定旅游资源的县城。这样好的县城全国不会超过150个。
第一财经(2021.4.21)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数据,结合安居客平台数据统计梳理发现,至少有103个县(县级市)房价均价过万,其中陵水最高,义乌第二。从区域分布看,这些县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浙江最多,广东仅1个。在房价过万的103个县中,93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占比达90.3%。从省份分布看,浙江、江苏、福建和海南等较为集中。其中,浙江共有46个县市房价过万,高居榜首。
【3】
一定要记住:古今中外,人类的生产生活,最主要围绕的核心中的核心,是就业。没有就业的地方,再广袤的土地,再豪华的居所,再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最终结局都是——人去楼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但是,我们很多的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很多的中产阶层,过度追求城市的“整洁”,用自己的眼光标准衡量底层劳动者的居住条件,不仅使城市失去了五方杂处的韵味,使城市变得越来越没有“人味”,而且直接扼杀了城市的创新精神、扼杀了低技能劳动者的生存空间。
旅美学者薛涌在《城市贵在“乱”》一文中写道:
“在混乱实验室里的受试者的创意明显高出在整洁实验室中的受试者。他们的平均创意要高出28%,他们‘最高创意’的理念的数量,竟高出五倍!西北大学的另一组独立研究使用其他的方法也验证了同样的结果:环境,对人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研究,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实际的参考价值。Kathleen Vohs指出,办公室的布局,早就体现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过去那种单间的整洁办公室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办公室,流行的不仅是分享空间,而且还要分享办公桌,使得办公空间显得混乱拥挤。事实证明,这样的环境反而更能创造效率。城市也是如此。一个办公区、住宅区、购物区井然有别、逻辑清晰的整洁型城市,往往创造着亦步亦趋、水清不养鱼的环境。混杂的城市反而动力十足。用传统中国的例子讲,帝都那种棋盘格子式的设计,虽然严整威严,但远不如江南那种三教九流、五方杂处、水道街衢凌乱的市镇更有活力。明清时代的北京,虽然吸进了全国的民脂民膏,但不论是从经济和文化上的创造力,都比不上人口相当的城市苏州。”
前几天,一段“流浪歌手被驱赶,清华教授为其发声的视频”在网上引起舆论关注,目前已有几百万的播放量。媒体获悉,这位替流浪歌手解围的教授,是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张敏。
此事足以说明,人们对五方杂处的城市需求,多么合乎人性,能够多好地创造就业空间。
城市,不仅需要整齐划一的规划,更需要有血有肉的各种人性空间充塞期间。这不是政府划一个区域,允许歌手唱歌、允许地摊摆摊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只要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各种人性化的空间通过市场自发的手段发现和创造出来。否则,有关部门规划的空间可能杳无人迹。
【4】
好城市是穷人的天堂,不是巨人的花园。
我曾带学生考察香港。那里的保障性住房占比近半,但也并非人人住得起、排得上保障房,因此,允许穷人住鸽子笼甚至“棺材房”,甚至有集中露宿街头的地方【香港气候允许】。私人空间怎么隔断,政府无权干涉,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我们这里,之所以把大城市理解为富人才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是因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人,把自己白领和中产这个阶层对于住房、教育等的目标追求,当成了所有人的目标追求。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他们有钱赚有饭吃有酒有肉,孩子有衣穿有书读(哪怕是打工子弟学校也好,不追求什么好学区)已经很满足了,哪里奢望人人都买得起房租得起中产社区?虽然,中国当下人均GDP已过1万美元,排名世界六十多名,但中国还有9.64亿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千元以下,6亿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千元以下。
现实是,底层人士不思考不说话,生存驱动行动。他们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
中层人士既思考也说话,自己阶层的需求驱动思考,以为天下苍生都和自己一样,甚至不乏故意挟天下以令政策,说到底还是视野和胸怀不够。
高阶人士只思考不说话,思想指引行动。
【5】
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越奢侈越昂贵。
送穷人一座浙江千岛湖的小岛,他能产出足以维持自己体面生活的物产来吗?未必。
富人在那里建别墅,偶尔呼朋引友,依靠的也全都是来自城市的烟火供养。
穷人在穷乡僻野,天大地大,但基本的安全都没办法保障,突然生病、被毒虫和猛兽攻击,也许不省人事了还没有人发现。老人,干不动了,讨饭都没有足够多的人施舍得起。只不过,对于这些,大部分人看不见。穷乡僻壤的人们,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
富人和稍微有钱的人在穷乡僻野,一样难保基本安全,因为你会成为强盗和小偷的目标。
所以,不论富人穷人,最昂贵最奢侈的,不是大城市生活,而是乡居生活。只不过,富人有钱,支付得起。
席慕容诗曰:“溪水正急于奔向大海,浪潮却渴望重回陆地。”
大焕理性思考后说:当你还是一滴水的时候,千万要融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这个大江大海,才不会干涸;只有当你成为浪潮的时候,才可以偶尔想想奢侈的乡居生活。但,也不过是偶尔为之的生活的盐。千万,不要把盐当成主食。
【6】
不论贫富地位,对于95%以上的人来说,你和你的子孙后代,不是在大城市,就是在通往大城市的道路上。
【7】
问:童老师,您好,大城市的确有更高的收入,但是大城市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已经成为很多人(大部分务工的人)很难跨越的鸿沟,回到他们最熟悉的故乡城市也许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最舒适的选择。大部分人(二八定律中80%的人,甚至更多)是追求稳定态的,只有与自身能级相匹配才能达到稳定态。也许回到小城市收入不高,但是在大城市的收入积累使得他们在小城市可以有自己的家。大部分这类人的子女是留守儿童,通过教育进入大城市已成奢望,而且像父辈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吃苦不是他们愿意选择的。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在小城市买了住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在小城市(地级市,特别是南部中部的地级市)谋一份职业。童老师,我没有做过统计,不知道这类人群会有多大的占比,如果二八定律支配认知和财富,是不是大部分人属于这类难以留在大城市的人呢?
答:前面已经说了,回到小城市不是收入高不高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有开店能力的都开不下去,没有开店能力的、不能考公务员的,凭什么就业? 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9.64亿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不到2千元,这部分人群,占到总人口的70%,他们属于“手停口停”的人群,也就是停止工作就没饭吃的人群,没有多少积累可以到停下工作只在小城市和乡村享受的程度。有这个能力的,也基本有能力在大城市买房定居。
至于落户和教育,基本上,当下除了北上广深杭,落户都已经很容易,与此相应的子女上学和高考,也迎刃而解——只要不追逐顶级学区房,在大城市定居(未必买房)已相对容易。
据此分析,在大城市扎根下来,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几代人共同努力、需要接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不是一代人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
分析问题,需要定量分析,才会接近真相。定性分析很容易——大城市挣钱多,小城市花,多爽!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在大城市存下钱?根据上面的分析一算,30%都不到。而这30%的人群,可以在大城市扎根,又何苦回到日渐衰落、终将远离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