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思雨的妈妈 奋大豆豆 2024-01-12 12:14 发表于陕西 (以下图略)
《卖油翁》插图
《卖油翁》(节选)北宋 ·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当时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过的文章,一旦考试结束,就再也不愿意多看一眼。我有时候也在想,现在的小学生是真的理解一首古诗或者文章的美才喜欢学习的吗?
其实并不是,最初的我们都是因为某种外驱力而被迫记忆,等到数年之后,我们真正的再去读那篇文章或者那段文字,这才是真正的内驱力。
曾经学过的文章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会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也才有可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就好比自己最近看到“孰能生巧”这个成语就深有感触。以前学习欧阳修的卖油翁只是简单停留在文言文的解读上,可如今再细细去看,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其实非常简单。
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叫陈尧咨,他和欧阳修是同事,陈尧咨这个人擅长射箭,举世无双。一般人如果有这样的本领,那将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陈尧咨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在自家的练习场练习射箭,这时,正好有一个卖油的老头经过,就放下自己手里的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尧咨射箭。
我们不禁纳闷了?看人就好好看,为什么要斜着眼睛看呢?可想而知,这个卖油的老翁肯定不是崇拜的看着他了,而是不屑的眼神,意思就是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陈尧咨看到有个人在看他,忍不住了,就问老头:“你能看懂吗?你觉得我的射箭技术怎么样呀?”本以为卖油翁会佩服的五体投地,哪里知道,这老头非常淡定的说了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意思就是说,你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非常不开心,心想:说得好像自己多厉害一样,心里很不服气。然后,老头就说了:“凭我倒油的本领,我觉得你那就是熟练罢了。”
于是卖油翁在地上放了一个葫芦,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入口。然后拿起油勺慢慢的顺着葫芦的入口将油倒进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里流进去,但是钱币没有沾到一滴油。
然后,卖油翁说:“我也没有别的本领,只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陈尧咨见此,也是心服口服。
以前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只记得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熟能生巧。直到后来上大学,老师给我们在课堂上讲“一万小时定律”。让我对“熟能生巧”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万小时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假如你每天付出8小时,每周5天,那么大约5年你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回想自己生活中见到的专家,没有一个不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深耕了三五年。
心理学家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疑问,于是他们开展了一项研究:从开始接触小提琴到成为优秀的演奏家,这些小提琴手们一共练习了多长时间?
结果他们得到一个惊人的数字:一万小时!“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完美掌握某项技能,就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值。”而一万小时则是达到专家水平的最小临界量。
如此可见,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将某项复杂的技能消化吸收,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靠努力刻苦就一定能练就某种本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这里面需要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意志力。
而人性都是懒惰的,聪明的我们往往喜欢走捷径,于是我们就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弯道超车?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成功可能就是一万次的千锤百炼之后第一万零一次的举重若轻,所以我们不能争一时之短长。
即便那些人已经跑的没有踪影了,我们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往前走。因为各种事实证明,世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